話說~千里迢迢跑到宜蘭,為了就是那神秘的龜山島,誰知道今天刮起東北風,以致北岸碼頭無法登島;而南岸碼頭前些日子才被帕聖摧殘過…。天氣灰矇矇的一片,從頭城就完全看不到龜山島,想必登島也不會有遼闊的視野,再說整個色調都是灰的。想到這也就沒特別失望,登島開放月份是3-10月(只要吹起東北風,就封島啦!),看來今年是沒機會了~看來就等明年吧!
 
既然都來到宜蘭,怎能就此空手而回勒!於是我們轉往傳說中的『南澳神秘海灘』,記得中央尖下山時在南澳建華冰店有看到剪報。事實上,南澳神秘海灘位在南澳溪出海口南側,就是「海岸山」東側的海灘,而不是剪報中的「龜山」山腳下(南澳溪北側),不過龜山那有「朝陽國家步道」,可見眺望東澳烏石鼻、南澳海岸,倒也是蠻吸引我的。

此段山脈緊鄰著帶太平洋,形成2-300m的落差,地圖上標示著「萼溫斷崖」。而傳說中十來個海蝕洞就散佈在這段綿延數公里的海岸中,林務局則將此段海岸( 南澳至觀音之間 稜線東側陡坡面及海岸 )劃設為觀音海岸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主要保護對象為特殊海蝕斷崖地形景觀及常綠海岸闊葉樹林。
 




11:40
在蘇花公路上晃過東澳後,來到南澳建華冰店。這次家冰店可說是每次經過南澳必定造訪的!這次點”花生牛奶雞蛋冰”,雞蛋冰就是打顆蛋黃在冰上,或許有些人不太敢直接吃生蛋黃,不過只要知道吃雞蛋冰方法,保證每個人都敢吃!其實很簡單~就是要攪拌到蛋黃熟化就OK啦!熟化!?沒錯擬沒看錯。原理是 ~ 攪拌的同時會加速冰吸熱,這些熱能就會使蛋黃漸漸凝固熟化,最後冰裡就會有看起來像是蛋花湯裡的蛋絲(也不用過度攪拌,否則冰就變糖水啦!)。我知道這聽起來很神奇,不仿在家試試看囉!言歸正傳,在我們詢問下,老伴娘和她女兒熱情的告知神秘海岸的位置,事不宜遲出發囉~







12:15
經過海岸大橋後,轉入一個被山海環抱、農田漁塭散落其中、非常安靜的村落。沿著指標來到了一排麵包樹旁。前方就是剪報中所指的「千家公」小廟,廟後就是竹林。根據剪報表示:廟後方竹林是發現石棺之地。幾年前工人在竹林挖筍整地時發現石棺,經縣政府會同考古專家勘查,陸續在竹林及軍營山坡上挖出近10座石棺,縣政府已準備將該區劃入古蹟保護區,供專家做考古研究。雖說如此,一行人還是找不到石棺,再說不斷被竹林中血盆大口的蚊子騷擾~便作罷往海攤走去。
 









抵達沙灘後往右(南)行走於山海間,這時候在沙灘不遠處看見一個藍色,像是農田水溝中灌溉用的水閘門設備,怪了!沙灘上怎會有這水閘門,走進一看,原來是個從陸地牽出來的排水溝,就這麼突兀的出現在海灘上!排出的水一路往南流,在沙灘中形成了一條與海岸平行的長河。












大夥沿著沙灘邊玩邊走,前段海灘遍地都是漂流木,造型各異其趣。約30分鐘抵達剪報中提到的崩塌處,幾塊巨岩崩落於沙灘上,巨石邊不時激起陣陣浪花好不壯觀。


(( 崩塌處散落著石堆))


(( 五成抓到那moment 啦 ! ))



過了崩塌處繼續前行,浪花開始打上海灘,灰黑的沙瞬間鋪上雪白的泡泡挺妙的,涼鞋派的五成、土狗到是樂在其中。不到10分鐘後抵達第一、二個海蝕洞,兩個海蝕洞相鄰由如眼窩,搭上四周的岩壁彷彿像個巨人的面孔。








(( 兩個大大的眼窩.... ))

而在海蝕洞前,山壁邊有塊綠泥岩,綠色的岩面與一旁的灰黑岩石相較之下險的特別明顯。據簡報表示,這片綠泥岩下就是傳說中的溫泉所在,據說此處溫泉為硫磺泉,水溫約40度,日據時代泉源自岩石下汨汨湧出,村民用砂石堆成一大池露天溫泉,日人及鄉民常來此泡湯。後因沙灘高度不斷上升,溫泉便被埋沒於沙中。」想想這樣也好,少了絡繹不絕的湯客、少了吉普車的奔馳(沙灘沿途還是有看到車痕),這片沙灘至今才能保持原味吧! 










(( 沒能造訪對岸的海蝕洞 ))

再往前行,便又有海蝕洞,洞前有個灰藍色長形水池(因隔著水池便沒探這兩個海蝕洞),可惜今天天氣頗陰,要是陽光普照一定毫不考慮就下去裸泳啦!大夥好奇著水究竟從何而來,嚐了一口原來是鹹水湖,奇妙的是並不會像海水那般苦澀!?就正當大夥還在疑惑同時,有人在後面大叫,哇勒~一陣大浪打上岸了!看著湍急的水就這麼流進水池中,答案便揭曉,是海水啦!
 






(( 越往南行,山壁越之陡峭 ))






繼續前探,右側山壁越來越陡峭,海蝕洞也越來越多,洞口內部石壁有著許多小鐘乳石,另外在洞口附近有整片的「沙筍」( 這是我自己取的啦,沒有人知道這種侵蝕造成的地形是否有專有名詞 ),「沙筍」上都會有一個石塊,當外在侵蝕來源多是由上方時,石塊外圍的沙土漸漸會被侵蝕掉,而石塊下方的沙土就會在被石塊保護下留住,因而形成塔狀的「沙筍」,從一公分高的新生兒到二十公分的巨人都有,很有趣吧! 其實它也不只有侷限在沙地上,爬山時在森林土地上偶爾也有見過這現象。
 

(( 大多高度都在3-15公分內 ))


(( 高度3公分內的新生兒 ))


(( 沙筍中的巨人,高約20公分吧 ! ))

 
回程時似乎是遇上漲潮時間,浪不斷打上沙灘上,涼鞋派的五成、土狗應該還蠻享受行走在浪花中的冰涼感吧!倒是布鞋派的其他人就得趕進逃竄,尋找凸起石頭。逃難不及的小麥乾脆就給他豁出去了!

 (( 布鞋派的我和子淵 ~就得趕進逃竄.....,尋找凸起石頭  ))



(( 急忙跳上石塊後,站都還沒站好 就等不及拍下小麥的豪邁 ! ))







(( 回到排水溝處 , 原來正面長這副德性...))


(( 水中長滿澡類, 只是怎會長在泡泡外圍?  真奇特! ))


(( 檳榔樹的花枝! 不知是花掉光後 還是怎樣?  像不像是上百隻的毛毛蟲阿 !))


(( 寬腹螳螂的若蟲 ! 腹部像是片葉子,對牠吹氣 牠還會擬態 左右擺動起來呢! ))




或許大家都有點累了吧!回程大多不發一語,各走各個。看著身旁的峭壁、不時打上岸的浪花、散佈的巨石,想起了讀過的蘇花古道片段,對照著今天走過的路
 
前文內容中提到經過海岸大橋後便抵達一村落,它位在南澳平原的東南邊界的「海岸」。「海岸」指的並不是海邊,而是南澳溪出海口南側的小平原,日據時期在這便有分布有小聚落,並設有南澳海岸分遣所(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監督所、隘寮等,沿途架設通電鐵絲網條以控制南澳番的行動,同時可獲得後山更多的樟林、礦石等經濟資源。

 (( 北望龜山, 防風林後便是廣闊的南澳平原 ))

走到沙灘往北望去,可見南澳龜山。龜山山腳旁便是廣闊的南澳平原,南澳溪流經其中且散佈著湧泉
( 圖見http://www.pixnet.net/photo/smallfive/56879187 ),因此昔日清軍在這設有許多營盤,作為駐軍地點。目前在南澳震安宮東側還保留著當時清提督羅大春由東澳挺進南澳後所留下的記功文字碑。
 
沿著海岸往南行走,這段是蘇花古道上風景最優美,且輕鬆易行的一段路。我們就沿著太平洋岸行走,左手邊有海浪,右手邊有陡峭的懸崖,在山海之間一路南行,可以說是蘇花古道最引人入勝的一段。


 
山海交界的一條路  蘇花古道概說
西元1874年(清同治13年)日軍藉由牡丹社事件入侵台灣,從此清廷才開始注意
台灣這小島。並派提督羅大春駐軍蘇澳,進行開山撫番的工作,這就是清朝「後山北路」,也是今日蘇花古道的緣起。從蘇澳到瑞穗,後山北路大多切棱而上翻過山嶺,全程174公里路線起伏、落差又大。到了日據時期,日人在蘇澳到花蓮的沿線先開鑿了「大南澳路」及「沿岸理番道路」,之後又排除山路起伏阻礙,沿著山壁開鑿出「東海徒步道」。日後經修建後的徒步道,便形成可以行駛車輛的「蘇花臨海道」,這段路程便是蘇花公路的前身。

當時羅大春率軍從蘇澳走山路翻過東澳嶺抵達東澳,接著再翻過大南澳嶺才抵達南澳。而因南澳以南的沙灘寬度夠,便走這段海岸往南至和平。當時在這一段海岸有兩個地名:「大石公」及「大石硿」 (音同空),「石公」指的是堅硬獨立的岩塊或是突出的岬角;若是經由海浪侵蝕造成的海蝕洞則稱為「石硿」。不過因海沙的堆積,現在見到的「石公」在當時的體積可能是現在的三四倍之大,而這條路可說是越來越寬、越來越好走。直到現在村落耆老表示附近居民每年十月初一十五還是會來祭拜當時形如屏風的大石公,因為他們相信他庇祐著海上來往的旅人。( 花蓮七星潭也右一個大青石,當地漁民亦會祭拜這個大石公 )。不過這次我並沒發現到影片中的大石公,我到希望只是我沒注意到,而不是已被海沙掩埋了。
 



過了大石公往南行走雖還是走在沙灘上,有些地方比較狹窄,海浪就會打到山腳下。這時候要通過這種地方,就要等浪稍微退之後快步通過,像這樣的地方就叫做「
跳湧」。我想這次我們還尚未走到跳湧的地形,只是稍稍遇體驗到「跳湧」的感覺吧!越往南跳湧地形更明顯,有機會一定要再來拜訪這段海岸,從南澳走到和平,體驗當時羅大春率領著開路先鋒在無路可退的驚濤駭浪中仍然得往前挺進的心境。更往南的海岸路程在羅大春的日記中記載著:「峭壁插雲,陡趾浸海,軍馬束行,蹜蹜而行」( 陡趾浸海意指:山腳直接插到海水裡,海浪直接就打的到 ),相信往南還有更多的海蝕洞,有些便是當時清軍的營盤所在,下次再來造訪吧。


 (( 沿途山壁的水源,致使清軍不缺乏水源, 得以在海蝕洞建營盤 ))




參考資料:蘇花道今昔、台灣古道誌影片


RSS訂閱  訂閱 Bloglines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mallfi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